歡迎訪問廣西方略土地房地產評估有限公司、廣西方略土地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編者按】:2019年收官,2020年翹首,收錄寄語與年會片段內容如下,意思都在文字當中了:
“己亥年,一幫子伙計,男女長幼,上上下下,為生活,為能夠持續向前再走穩些、再走遠些,出入奔波,精誠、謙遜、勤勉、攜手而友愛,一起度過了危機、挑戰與機遇共存互現的舊歲,苦樂一路……回顧,內外事務種種,有做得好值得肯定的,也有做得不好、不盡如人意甚至依自身的評判標準未能對衣食父母、各路親朋道友盡到優質服務、支撐之責的,取得了成績,也更收獲了失敗和教訓!
寒來暑往,春秋又度,一晃又到年會總結之時,而且還融入了方略創設十五周年紀念的重要內容(“老方略(南寧)”與“老興業(梧州)”共同的生日)。在十五周年慶典暨2019年度表彰大會的會務方案中,年輕同志們不僅提煉出“博學慎思,明辨篤行。和合共生,守正出新”的主題,更是安排了“老野時刻”,給幾條老槍,上臺露臉。這樣的策劃案很棒,主題的確定就著自己的情況,合著五行四時收放的規律,少了色彩,但多了平靜內斂,省卻了打雞血唱高調四季沖殺不息一往無前的風熱;支撐企業發展的梁柱,也已經有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身影,老野時刻,其涵義本身就已經不在領導講話的框框里,給你老野的稱呼,既明示你已青春不再,也更聚焦了你江湖傳說的地位,是后輩的尊重,是桃前李下的臺階,是春風一杯酒的相邀與共賞,理應笑納!既然如此,換個該有的味道,講點別的,以順應形勢,一并,與時共進之! ——劉陶琨”
齊襄公無道,他的兄弟們紛紛出逃,其中一個弟弟公子糾跑到魯國,管仲和召忽輔佐他;另一個弟弟公子小白逃亡到莒國,鮑叔牙輔佐他。齊襄公被殺后,為承襲王位,糾、小白兩兄弟反目成仇。在雙雙飛馬趕回齊國的途中,雖然挨了管仲一箭(射在了衣帶鉤上),小九九多的小白(落馬裝死,迷惑了管仲,使公子糾團隊放松了警惕,優哉游哉游山玩水回到齊國已經是六天之后)搶得先機承襲大統,史稱齊桓公。
在秋后算賬的風暴中,經鮑叔牙力薦,齊桓公放下前嫌,啟用管仲輔佐朝政,由此促成齊桓公成就霸業,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對此,管仲有一段堪稱精準的自我定位獨白:“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吾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乍聽起來,是不是覺得確實很無恥,甚至還好意思說出來,臉皮厚得簡直是不可救藥!
如此管仲,在輔佐齊桓公的過程中,竟在內政外交、市場經濟管理、財政金融(倡導并推行“薄征斂,輕征賦,馳刑罰”的低稅負、寬刑罰的基本國策,精準意識到“人君操谷、幣、金衡,而天下可定也”的貨幣政策規律并實際踐行)、就業安民(首提“藏富于民”與重視工商業發展的理念)等領域開創先河,成績斐然,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一代宗師,以至于孔子也給出了很高的評價:“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在這些“和平崛起”的經典案例中,尤為精彩的,是管仲“不戰而屈人之國”的經典貿易戰操盤案例,先后讓魯國、楚國、衡山國俯首稱臣而或“奉國而歸”。
管仲的厲害不僅于此,很多人會干不會說,更有很多人會說不會干,而管仲則是既會干也會說,后由西漢劉向匯編的《管子》即使到今天也依然可以成為政經管理的權威教材,甚至是哲學、心理學教材。管仲自己有一段話是這么說的:
“夫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賈,倍道兼行,夜以繼日,千里而不遠者,利在前也。漁人之入海,海深萬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止,深源之下無所不入焉。故善者勢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來,不煩不擾,而民自富。如鳥之覆卵 ,無形無聲,而唯見其成。”
翻譯成白話意思是:凡人之常情,見到有利沒有不追求的,看見禍害沒有不想躲避的,商人做買賣,以一天趕兩天路的速度行走,夜以繼日,千里迢迢卻不以為遠,是因為有利在前面。漁人下海,海深萬仞,隨波逐流而行,冒險航行百里到達深海區,晝夜都不出來,也是因為有利在水中。所以,有利益所在的地方,即使是千仞的高山,人們也要上;即使是在深淵之下,人們也愿意進去。所以,善于治國的君主掌握著利源所在,百姓就自然生活和美,安居樂業,無需推動,他們也會前進;無需引導,他們也會跟來;不煩民又不擾民,百姓自然會富裕起來。這就想鳥孵卵一樣,沒有形體沒有聲音,只見小鳥已經破殼而出了。
趨利避害乃人之本性,兩千多年前的管仲就能夠洞悉人性到如此程度,并以此作為治國安邦的認識基礎,不能不讓人為之感嘆!做人,做企業,處關系,愛財也好,愛才也罷,都需要認知、把握和尊重根本的人性規律,給自己做好定位,錨好標準,用來與人共事、與人生活、與人商賈……,做到取之有道,處之得法,不失偏激偏頗。
在耶魯大學1981年出版的一本書中,有一段記敘,其中文譯文為:“1587年是中國傳統的豬年,這一年沒有發生什么特別的事情。然而,在這看似不起眼的普通年份里,Ray Huang從細微的例證中,發現了中國之所以常年無法適應變化的根源所在。通過對七名高級官員為政之道的梳理(實際為六人),他生動地還原了彼時的朝堂和帝國晚期統治階級的生活。在揭示推動明王朝走向麻痹和最終崩潰的微妙而無情的力量中,黃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去觀察中國是何以面對這長達數世紀的難題的。”
《萬歷十五年》,這是一部翔實史料與優美流暢文字合璧的史學經典,出自黃仁宇老先生之手。書中,老先生認為明朝的為政之失在于用道德代替法律,不是用數目字管理而是憑借執政者的主觀臆斷。其實,這都是表面現象。明朝到萬歷皇帝接班時已經延續了200年,不可謂不成功。但是,一個好制度的紅利究竟能延續多少年?經濟學里有一個邊際效用遞減原理,將這個原理運用到對一個制度邊際效用的判斷,其實也不例外。
美國從1776年建國到如今也已經200多年,飽含憂患的書籍出爐也不在少數。如保羅.肯尼迪的《大國的興衰》,再如Michael Pillsbury(邁克爾伯里·皮爾斯,或白瑞邦,美國五角大樓顧問,鷹派)寫的《The Hundred-Years Marathon: China's Secret Strategy to Repleace America as the Global Superpower》(百年馬拉松: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超級大國的隱秘策略)。在后一本書中,作者預言中國將會在2049年超越美國。關于中國的崛起,美國的精英們也在自問:我們的模式還能行之有效嗎?還能不能放之四海皆準?我們被中國超越了怎么辦?
中國能延續幾千年不斷絕,文化上一脈相承,承載主體文化的疆域范圍整體上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放眼全球應該也找不出第二個,為什么?因為早在秦始皇時期,中國就大一統了,并已經沉淀了超前領先的智慧與文明!為什么萬歷皇帝很懶,堂皇來說是無為而治,往細里想,1587年,帝國的疆域已經足夠大,手下干活的人也已經足夠多,距離1644年滅亡還有50多年,還瞎折騰啥?!中國有另外一本書《易經》,如果確認出自先秦姬昌之手,距現在已3000多年,較真點到網上再搜一搜,還可以看到認為《易經》之易學成于距今9000年前的斷言。書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凡事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進取,就衰亡!
文脈淵源其實是一種智慧基因代代相傳的象征。《萬歷十五年》,只是浩如煙海中閃亮的一頁,你我不了解,說明你我可能身在福中不知福;你我不懂得其中規律,不知道如何運用以把握自己的命運,說明你我可能仍然蒙昧、有智但慧力尚淺,需要學習磨礪。
“(天保四年)九月,契丹犯塞。壬午,帝北巡冀、定、幽、安,仍北討契丹。冬十月丁酉,帝至平州,遂從西道趣長塹。詔司徒潘相樂率精騎五千自東道趣青山。辛丑,至白狼城。壬寅,經昌黎城。復詔安德王韓軌率精騎四千東趣,斷契丹走路。癸卯,至陽師水,倍道兼行,掩襲契丹。甲辰,帝親逾山嶺,為士卒先,指麾奮擊,大破之,虜獲十萬余口、雜畜數十萬頭。樂又于青山大破契丹別部。所虜生口皆分置諸州。是行也,帝露頭袒膊,晝夜不息,行千余里,唯食肉飲水,壯氣彌厲。丁未,至營州。丁巳,登碣石,臨滄海。”
“天保”是哪個朝代?“帝”又是指誰?
這是一段很少人會關注到的歷史和執政者。高洋,南北朝時期北齊的開國皇帝,不少史書中對他多有“酒鬼皇帝”、“淫亂兇殘”、“暴君”的評價,區區半頁多文字。北齊歷時也很短,從公元550年開始,公元577年滅亡,不過延續了27年。然而,高洋及其繼任者領導的團隊卻干了兩件大事,足以應讓后人另眼相看毀譽各評。
天保四年,高洋身先士卒,袒胸露背,與士兵同甘共苦,帶領北齊打敗契丹,并在346年后,效仿北征烏桓并大獲全勝的曹操,班師秦皇島(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登碣石,觀滄海!天保五年,北齊擊敗山胡,平定北魏、東魏以來一直被占據的石樓地區,改寫了歷史。天保五年至六年,高洋率軍連續大敗柔然… …
北齊建國后打遍天下無敵手,高洋本人本該有機會收獲“千古一帝”的榮譽,然而,可惜的是,持續的勝利總會讓人志得意滿頭腦昏聵,熱衷酒色享樂,暴虐無常,最終樂極生悲,高洋送走了自己,享年34歲。有人評述,高洋真要長壽,天下可能就統一,如果沒有他濃縮版的一生作嫁衣,隋唐帝國也許是個遙遠的神話。要知道,自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之后,中國的疆域和影響力再次到達西域,竟是時隔700年之后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隋煬帝一鼓作氣擊敗西域霸主吐谷渾,拓展疆域達數千里并派兵駐守,隨后在現甘肅張掖焉支山下,接受西域二十七國的盛裝朝賀,焚香奏樂、歌舞喧天、四夷賓服,盛極一時!隨后,是比之盛極還要更為盛極的大唐盛世。
第二件事就是修長城。“天統元年夏五月,突厥大汗遣使請朝獻,羨始以聞,自是朝貢歲時不絕,羨有力焉。詔加行臺仆射。羨以北虜屢犯邊,須備不虞,自庫堆戍東拒于海,隨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間二百里中凡有險要,或斬山筑城,或斷谷起障,并置立戍邏五十余所。又導高梁水北合易京,東會于潞,因以灌田。邊儲歲積,轉漕用省,公私獲利焉。”羨,即北齊名將斛律羨。《北齊書》中這段話所說的“庫堆戍”,現代有人認為即是京西北的古北口。北齊長城是繼秦漢之后修筑得最遠的長城,幫助北齊政權抵御了柔然、突厥、山胡、契丹和庫莫奚等北方異族的侵襲,后來的明長城也多是沿北齊長城修筑。今天古北水鎮的司馬臺長城,是僅存的一段北齊長城,而且還是最為險要的一段長城。后來,隨著朝代的更替、中原文明的廣播、各民族的融合以及疆域變化并逐漸歸于穩固,至清代,長城實際上已經失去了防御的功能,而成為中國內地的一道備用軍事屏障,甚至是,風景地標。
1683年,北齊1000多年之后,親征噶爾丹的康熙皇帝路過古北口,寫了一首詩:“斷山逾古北,石壁開峻遠。形勝固難憑,在德不在險。”
1697年,康熙第三次親征,一直打到貝加爾湖以南,在現在烏蘭巴托附近的昭莫多徹底殲滅噶爾丹。班師回朝時取道居庸關,在經過長城時又寫了一首詩:
始和羽騎出重關,風動南熏整旆還。
凱奏捷書傳朔塞,歡聲喜氣滿人寰。
懸崖壁立坦墉固,古峽泉流晝夜間。
須識成城惟眾志,稱雄不獨峙群山。
對于朝堂關于修葺長城的奏折,康熙的表態是明確的:八旗金戈鐵馬屢屢踏破長城(來回跨越),后入主中原,現如今長城何用?修筑長城勞民傷財,只能激起民怨。守護江山,不是憑著長城萬里和群山重重,靠的是德,是各族一心、眾志成城,大道昭然。
成功的道是什么?勇猛無止境地開疆擴土?攻克一地之后高筑城墻一勞永逸?或以一時得失論英雄?又或者,效高洋、楊廣?……
把握人性,積累智慧,思辨求進。生活中的修煉,事業場上的修煉,就是人自己的修煉,君王將相、凡人俗子莫不如此,也都在自性的輪回中體悟經歷,那道墻,只有你自己可以建起來,你也需要知道,如何才能夠自如地跨越。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未來的故事仍將續寫!
新年將至,恭祝康健吉祥,順利有成!
Copyright ? 2015-2017 廣西方略土地房地產評估有限公司 廣西方略土地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廣州優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